本系列上篇文章:带你轻松读懂音乐史 | 很久很久以前-文艺复兴
1. 巴洛克艺术
助记卡片之 巴洛克音乐(点小图看大图)
该聊巴洛克了。
「巴洛克」这个词儿原意是什么,欧洲人自己也没形成统一的意见。
“公认” 的解释是,这个词儿来自于葡萄牙语,意为“形状不规则的珍珠”;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并不买账,各有各的说法。
无论如何,有两点我们可以肯定:
其一,无论这个词儿的来源是什么,都已与其所指代的艺术风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。
其二,这个词儿刚被用来称呼艺术风格的时候,并不是什么好词儿。
文艺复兴末期,天主教会一年比一年点儿背,前有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,后有如火如荼,再无精力干涉艺术领域的发展。
新大陆发现之后,无数财富涌向欧洲,王公贵族们越来越有钱,纷纷开始为艺术家提供长期饭票。
在宫廷里创作可比在教堂自在多了,创作的题材也有了无限种可能,艺术开始向世俗化大踏步迈进。
吃谁的饭,作品就得迎合谁的口味。
贵族们一个赛一个的有钱,精神文明建设却总也跟不上财富增长的步伐。
对于他们,艺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用——炫富。
这就是后人最早使用「巴洛克」这个词儿称呼前一个时代的原始用意,约等于“土豪风格”(当然现在不是这个意思了)。
他们把自己的宫殿装修成这样。
凡尔赛宫内部
无论室内室外,精雕细琢富丽堂皇,能镶金贴银嵌宝石的地方一处都不放过。
天主教会呢?开始还明里暗里骂这些贵族暴发户心态,后来自己也喜欢上这种风格。
伦敦圣保罗大教堂(St Paul's Cathedral)内部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再搞那些正经八百,偶尔还阴惨惨、扑克脸的题材,显然就不合时宜了,艺术家们的创作也明快起来。
这次音乐风格识记,我们换个雕塑领域的例子。
在这一时代的助记卡片中,我给巴洛克风格的关键词是「华丽丽,精致细腻」。
华丽丽我已经解释了,这个「精致细腻」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?
我们有请吉安·洛伦佐·贝尼尼 (Gian Lorenzo Bernini) 同志为我们现身说法。
左:被劫夺的普罗塞耳皮娜 右:圣特蕾莎的沉迷
这是他最为著名的两座雕塑,只是远观,你也许能感受到它们的逼真与律动,不过似乎也仅此而已了。
只有靠近了看,你才会发现贝尼尼这家伙把细节发挥到何等残暴的水准。
先来看表情。
圣特蕾莎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「销魂」,而普罗塞耳皮娜更是将「雅蠛蝶」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再看这手的形态,这衣服的皱褶……
还有普洛托在普罗塞耳皮娜大腿上抓出的这个著名的指印,看得我都忍不住要上去捏上一把!
要知道,这可是石头雕出来的啊!
敲石头,我只服贝尼尼!
2.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
讲这么多贝尼尼,都快忘记还要讲音乐这事儿了。
说真的,用「巴洛克时代」这个词儿来描述这个音乐时期,我个人的感觉是非常拧巴的。
首先,按照“公认的”时间表,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早期就已兴盛起来,而最为重要的巴洛克时代作曲家,都至少在这之后半个世纪才出生。
然后呢,我读过的大部分材料,都将老巴赫列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。
然而他虽生于巴洛克时期,个性和作品却真的不那么“巴洛克”。
关于巴赫,我们随后再表,先来聊聊另外两位。
3. 亨德尔
我更倾向于将亨德尔 (Georg Friedrich Händel) 作为「巴洛克风格」音乐的代表。
这位与老巴赫同年出生的德国作曲家具备所有「巴洛克艺术家」所应该拥有的特征。
他年轻时曾赴意大利留学,而后在理 (jin) 想 (qian) 的召唤下办理了英国的技术移民。
以《水上音乐》为例,在他的音乐中,最能听出巴洛克宫廷音乐「富丽堂皇」的特征。
4. 维瓦尔第
我们将目光移向巴洛克风格的发源地——意大利。
维瓦尔第 (Antonio Vivaldi) 的本职工作是神父,音乐只是他的“业余爱好”。
这哥们儿是个天才级的作曲家,据说他创作音乐的速度比抄谱员抄写的速度都快,搞定一部歌剧只要5天时间。
他还是那个年代最为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,为这种乐器创作了数百部作品。
我们如今听到的三乐章协奏曲的「标准形式」,就是由他确立的。
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部,正是小提琴协奏曲《四季》。
5. 小提琴
维瓦尔第能够创作「小提琴协奏曲」,「小提琴」和「乐队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。
先来看后者。
我们如今看到的大部分乐器的形制,几乎都确立于巴洛克时期;就连「乐队」这个概念,也是在那时渐渐明晰起来的。
至于小提琴,更是那个年代对全世界最为珍贵的馈赠。
这种乐器所有有据可查的祖先,都与它长得大相径庭,你在它们身上几乎无法看到一丝小提琴的影子。
左:阿拉伯雷贝琴 (Rebab) 右:埃及里拉琴 (lyre)
可到了十六世纪末,现代小提琴毫无预兆的横空出世。
从诞生那天起,它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了。几百年来,我们唯一能对其做的改进,似乎就是给它加了个防硌的腮托(而且绝大多数人不愿意用)。
我们如今常常提到的「三大小提琴家族」(阿玛蒂家族、斯特拉迪瓦里家族与瓜奈利家族),也无一例外全部兴盛于巴洛克时期。
诞生即是顶峰,小提琴绝对称得上是天赐的乐器!
6. 歌剧
乐器的完善带来的另一个变化,就是中世纪以来声乐的统治地位被动摇。
到了文艺复兴时期,已经出现了不少器乐作品,逐渐可以与声乐分庭抗礼。
然而这两种音乐形式却一直你玩儿你的我玩儿我的,很少有所交集。
直到克劳迪奥·蒙特威尔第 (Claudio Monteverdi)的出现,他确立了一种被称为「歌剧」的音乐形式。
作为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,我们接触到蒙特威尔第作品的机会却不会太多。受制于时代的发展,他的歌剧作品有点儿像电影中的黑白默片,看多了好莱坞大片儿的我们,实在有些难以消受。
7. 复调、主调与三位大师
我们常说巴洛克时期是「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」,然而「巴洛克」与「复调音乐」这两个概念,关系并不大。
文艺复兴时期,复调音乐就已经风靡欧陆,到了巴洛克时代,这种音乐织体又显得有些过时了。
音乐表达情绪的功能逐渐被挖掘,更富感染力的主调音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欢迎。亨德尔积极拥抱了这种变化,他创作晚期最著名的清唱剧《弥赛亚》,使用的就是典型的主调和声织体。
这第三位大师,名为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。
8. 巴赫时代
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,他才是真正「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」。
他凭一己之力,顽固的给复调音乐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命,并将这种音乐形式推上了无人企及的高度。
他当然是一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,但我更倾向于将他单独拿出来讲。
关于他的作品与经历,我已写过不少文章,大家可以拓展阅读,这里就不再赘述。
拓展阅读一:巴赫的音乐应该这样听
拓展阅读二:揭秘 | 巴赫作品被遗忘的真相
1750年7月28日,老巴赫与世长辞。
整个巴洛克时期,也在这一年落幕。
随之而来的,是另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!
9. 本篇后记
先聊聊这期的题目。
上篇文章题目后面加了个「上」,发出去就后悔了。
从远古到文艺复兴,虽然绝对时间很长,但放到音乐史中,最多也只能算一部「前传」。
之后的时期一个比一个复杂,一个比一个丰富多彩。
只一部「下」全部解决,解大叔实在Hold不住啊!
所以这一系列,之后就以相应的时期命名了。第一篇文章,大家请自行将「上」脑补为「前传」哈。
还要提的一点是,写这系列文章,侧重的是欣赏角度的理解。
一些技术性的词汇,如果理解起来非常困难,且不影响大家欣赏,我就选择性忽略了。
比如「通奏低音」,这才是最有代表性的巴洛克时代创作技法,可如果你只是欣赏音乐,知不知道它真无所谓。
换句话说,千万别把这系列文章当成你的考试大纲,否则,你可能得拿打赏我文章的钱去交补考费了。
祝大家赏乐愉快!
- 行走的音乐-漫游指南 -
回复“如何入门”,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。
回复“有啥推荐”,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。
回复“电影”,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。
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,请回复“似曾相识”。
回复作曲家姓名,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。
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、莫扎特、拉威尔、海顿、肖邦、奥芬巴赫、李斯特。